雕刻时光

《看见》:十年踪迹十年心

其实,一直蛮喜欢柴静的,我对这样有文艺气质的女生完全没有抵抗力。柴静的文字也别有韵味,简简单单的词句,曲曲折折,婉转出另一番直指人心的力量。很早就关注了柴静的新书《看见》,也一早看了新书的发布会,差一点也去了柴静在深圳的签售会,只是《看见》一直未读。媒体扑面而来的关注聚焦到柴静和她的《看见》的时候,就失去了再去读的胃口。过年,打发旅途和在家的空闲时间,顺手就带上了,断断续续看了这么多天,昨天才算是正式看完。

记录

虽然,被定义为自传,但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关于自我的记录,更多的是对过去柴静做过的新闻报道里那些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的记录。一直羡慕那些写自传的人,有那么多的过往可以用来书写,那么多的细节还能在记忆的脑海里栩栩如生。其实,写博的本心也只是在于记录,记录是一件幸福的事。《看见》是柴静作为一个记者的十年记录。生命如果不记录,绝大多数的过往就成了记忆深处的尘埃,所有的回忆往往只是平白。生命,因为记录而精彩。“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的这一句,也是这么个意思吧。

独立

《看见》是柴静作为记者的成长告白书,记录了她从一个女孩到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历程。柴静是幸福的,一个懵懂的女生置身于央视这样人才济济的环境,对她的提升是巨大的。她的周围有这么多的优秀的长者,促使她去独立的思考与探索。我已经深切的体会到,这种环境的推动力,对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盲从的时代,保留独立的人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思考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看见》通篇都是对人性的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剥离与分析。最近看了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的内容,我已深深的体会到,对人的心理和群体行为的把握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只有经历丰富、阅历深厚的人,才有洞悉人性的力量。而这些都是以对生活的不断深入思考得来的。柴静对那些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的深刻思考,让我感到自己认知的肤浅。包括对卢安克、药家鑫和那些孩子等人的内心剖析,让人猛然认识到这些人的心理竟然是这样一种深刻的存在,也会若有所失的去感悟“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也忽略了什么?”这本书中没有什么想法是人们不熟悉的,或者异乎寻常的,其中都是普通的、有关人性的东西。但,就是这种普通的、关乎人性的东西,才让人觉得深刻与不安。

正如发布会上柴静所说,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生活,并在其中安顿自己,真正的生活才是她的大事,真正完成自我,才算值得这一场的生命过往。于是,她一路观察自己、琢磨自己、评论自己、研究自己,她分享这些,是希望每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履践这些,而不是关注她本人。

宽容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我们往往在生活和工作中太多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太多的宽容和理解。有些偏见往往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比如,开发和产品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因为彼此的不宽容,多一些真诚沟通,多一些深刻认识,多一些彼此宽容,往往一些偏见就可以消除。

十年踪迹十年心,柴静以她的方式记录和分享了她的记录与思考。而你呢?

19 thoughts on “《看见》: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