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大学公开课的性感与骨感

之前在人人网(传说中的社交网站)里看到一个同学的状态:强烈推荐有自己理想的,想为自己谋划更美好未来的童鞋们,多看看公开课,多听听TED演讲集。如果你还埋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会错过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静下心来,一起听听世界著名学府以及有思想的人们给我们带来什么吧。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人人网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

我觉得,在资本驱动的互联网环境下,近年来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做的相对有意义的一个产品就是网络公开课,不仅是新浪,网易,还是搜狐。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但他们以门户的力量推动了国外名校开放课程在中国的传播。

其实网络公开课始于10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 Ware”。他们利用互联网对全世界的学生和教育者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随后,耶鲁、剑桥、牛津、斯坦福等全球200多所名校陆续加入这个行列,并成立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2007年9月,理查德·布兰纽和其他致力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及个人,共同推动了《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的诞生。宣言中说:“这个正在兴起的开放教育运动,把教师同仁之间分享好想法的既成传统与互联网交互式的协作文化融合起来。这一运动依赖于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受限制地享有使用、定制、改善和再发布教育资源的自由。遍及全球的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以及其他享有这种信念的人正在聚集起来,个个努力,使接受教育变得更容易,而且更有效。”

在中国,远程教育这个概念早已被人们熟知。国家在基于电视广播网和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记得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学校就宣传他们拥有多么先进远程教育教学网。如今,互联网悄然成为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的温床,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一场关于学习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不知你是否认同,你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远胜于课堂。互联网上依托于图文、音频、视频的各种形态的产品,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开源”的理念,不仅仅带来了Linux,Apache,MySQL,PHP,Android,FireFox等优秀的产品,更多的是如哲学一样给人类带来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改变,同时也为人们的学习和教育创造了新的途径和机遇。

正如比尔·盖茨去年所说:“5年内最好的大学是在互联网上。”或许这个时间会更短。豆瓣的公开课教室已经在做一些尝试。或许互联网将拯救这个“创新靠抄袭,历史像小说”的国家的教育。

网络公开课下载途径:

豆瓣公开课教室】【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搜狐网络公开课】【人人影视公开课】【豆瓣公开课教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英国公开大学】【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等。

TED演讲视频下载见阅微之前的文章【TED是如何成功的【附最全TED视频下载方法】

更多的视频内容可以通过iTunes U来观看或者下载。{”iTunes U”是专门提供高等教育内容的学习频道,集成了横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175个国家的大学课程资料库。使用者可以透过电脑或iPod下载视频、音频等课堂实况,乃至教学大纲和课堂脚本。}

以下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大学公开课的性感与骨感

  文/但汉松

  虽然《公正》课在互联网上有千万的点击,但桑德尔教授(微博)大概没料到自己今年的中国之行会遭遇如乐坛巨星演唱会一般的豪华阵仗。在网易给这门课做的简介中,有一句令人心情复杂的评语:“如果你看过第一堂课,你就会知道,在愚蠢的国内大学教育中,政治学被庸俗和弱智化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稍作引申,近年来走红的西方大学公开课带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不仅仅是国外名师的教学风采,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自己课堂的沉闷与无趣。

  其实,无论是《公正》还是《死亡》,这些令学生们痴狂的大学讲座的精神之源是在古希腊。这些课程之所以性感撩人,是因为它们继承了柏拉图学园的对话体,教师并非以灌输知识为己任,而意在唤起学生的问疑精神。当然,若再细考,你会发现美国课堂的激情和个性又迥异于拘谨而内敛的牛津、剑桥公开课。这恐怕和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布道传统不无关系。美利坚民族在人类教育史上有过一个彪悍的记录:温思罗普1630年才率众来到马萨诸塞湾拓殖,仅仅6年后,他们就建成了北美第一所大学。在政教合一的殖民地,圣坛即教席,教师即牧师。1741年,“大觉醒时代”的乔纳森·爱德华兹曾以一堂题为《落在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的公开课,让台下众人高歌、嚎啕、颤抖、下跪甚至晕厥。

  这,就是批判精神与演讲修辞合二为一后,在大学讲坛可以生发出来的知识的力量。不过,你若以为美国大学教室里尽是这类性感的学者身段,恐怕也大错特错。中国的年轻人在收看这些公开课时,很容易对大洋彼岸的高等教育产生美好的错觉,以为在哈佛纪念礼堂里和哲学大师嬉笑问辩就是大学的全部了。其实,即使是这类以通识为主的课程,正式注册的学生所需要完成的阅读量也是相当繁重的,更别说惨烈的论文和考试。据说杜维明先生在这个大教室开讲儒家伦理时,也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而要想拿到学分,首先必须读完书单上的12本书,最厚的达七八百页。

  另一个关于西方大学公开课的骨感现实是,它并不适合所有中国学生。显然,伦理、生死、幸福这些普适的话题仅仅是大学课程表的沧海一粟,很多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需要学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理解力,否则点开它们,你最多也只能当成练习听力的英文材料了。换言之,一门讲《弥尔顿》或《现代诗歌》的课是无法、也不应该像桑德尔的课堂那么有趣活泼的,它们需要你事先花十倍于课堂的时间去熟悉具体的文本篇章,甚至需要预修必要的课程,否则即使有了字幕,也极难进入到讲课者的知识语境和逻辑框架里。

  当然,公开课视频只是西方大学课堂的一扇小窗户,我们不在坎布里奇或纽黑文,没有条件像常青藤大学里那些在籍学生一样去按照课程大纲读书、写作业或参加小组讨论。这种围观固然不算真正的课程学习,但却也是大众教育中“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公民终身学习的习惯之养成。在美国一个普通的小镇上,最好的建筑通常不是市政府办公楼,而是社区图书馆,里面不仅有相当数量的藏书,还有各种文化课程的光盘供读者借阅,从《莎士比亚喜剧》到《流体力学》,应有尽有。目前,制作销售这类课程最成功的公司当属TTC(The Teaching Company),他们的课程库已有近350门课程,主讲人多为美国名牌大学里获得过教学奖的资深教师。

  知识,在这里变成了商品,而且价值不菲。若要下载一门47课时的《西方音乐欣赏》的视频,标准售价竟然高达700美元。为了对抗资本时代日益金贵的网络教育课程,美国成为最早开展“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家。麻省理工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开放课件项目(MIT Open Course Ware),到2007年耶鲁公开课(YOC)脱颖而出,这类免费公开课终于借助YouTube等视频分享平台从小众走向了大众,并进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景观。而在这些课程制作的背后,除了有秉承互联网分享精神的志愿者,更有慈善基金会的财力支持。所有这些,都是今天我们得以不花分文、足不出户地聆听大学名师的际遇因缘。

13 thoughts on “大学公开课的性感与骨感”

  1. 说起公开课,哈,我早上就在看公开课,也是第一次听讲,所以,个人觉得,以后每天抽出一个时间看这个玩意,估计是不错的选择

  2. 公开课好啊好,问题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感觉跟不过来。外加国内视频都不能选择语言字幕,要是都像TED的演讲多好,自己选择。基本上会当听力听,好的的确会启发人,比如上次看的JUSTIC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