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读书打卡|《定位 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Day 60
《定位》一书中强调的是在高度竞争和信息过载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面临着太多的信息和产品,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消费者潜在的心智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传统媒体时代,“定位”主要通过电视广告、报纸、展示广告等有限的渠道反复传递,使得单一、清晰的信息反复强化,以占据用户心智 。但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信息呈现碎片化、多维度的特点,“定位”这个理论需要被重新解读为“动态心智关联”。企业不再是单向地向用户灌输一个固定的“定位”,而是需要通过持续、多维度的互动,在用户的心智中建立并强化一系列关联点。
1. 从“单一信息”到“多点触达”
传统定位依赖于一个核心信息点的反复传播,而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体平台上,品牌需要利用不同的内容形态和达人,从多个角度去触达用户。例如,一个数码3C品牌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博主强调其产品功能,通过生活方式博主展示其产品与日常场景的融合,通过趣味内容创作者突出其品牌个性。这些不同的触点共同构建了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立体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标签。
2. 从“心智占位”到“情感共鸣”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单纯依靠“抖加”等广告投放工具获取曝光,并不能真正建立持久的“心智定位”。真正的定位需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让用户认同品牌的价值观,并愿意成为品牌的“自来水”。企业需要将“定位”融入到每一个与用户的互动中,通过有趣、有价值或有温度的内容,引发用户的共鸣,从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3. 从“长期战略”到“动态调整”
“定位”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战略。在市场变化极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环境下,品牌需要具备快速响应和动态调整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要频繁更换品牌的核心价值,而是在核心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反馈和数据洞察,调整其沟通方式和策略。例如,当一个产品面临新的竞争者时,品牌可以通过强调其在某个特定功能上的优势,进行一次局部的“再定位”,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4. 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共建”
在新媒体平台上,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内容创造者和传播者。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互动性,邀请用户参与到品牌的“定位”共建中来。例如,通过发起用户UGC(用户生成内容)挑战,或在直播中与观众实时互动,品牌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让用户成为品牌故事的共同讲述者。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品牌“心智定位”的深度强化。
如何实现精准定位?
首先,你需要将“定位”做得更精细,而不是泛泛而谈。
找到细分市场的“心智空缺”: 避开头部品牌的正面竞争,寻找一个尚未被占据的、具有潜力的细分市场。例如,与其定位为“最好的咖啡”,不如定位为“最适合在办公室喝的精品速溶咖啡”,以此锁定特定人群和场景。
提炼独一无二的核心信息: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你无法面面俱到地传播所有信息。因此,必须将品牌定位的核心价值浓缩成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语或一个视觉符号。这个信息要足够独特,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并与其他品牌形成鲜明区隔。
如何利用“影响力”原则建立口碑?
与其花费巨额预算在广告投放上,不如巧妙利用《影响力》书中的原则,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善用“社会认同”与“口碑传播”: 相比于品牌自夸,消费者的真实分享更具说服力。你可以将有限的预算投入到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或小型垂类KOL(关键意见领袖)身上,鼓励他们真实体验产品并分享感受。这比单次的大V推广更能建立信任。
设计“互惠”与“承诺和一致”机制: 通过提供免费试用、小样或有价值的内容(如行业报告、干货教程),先给予用户“互惠”,建立初步好感。随后,通过社群运营、用户活动等方式,引导用户做出简单的“承诺”(如分享使用心得、参与话题讨论),进而增强他们对品牌的“一致性”认同。
构建“小连接”而非“大连接”
在预算有限时,不要盲目追求全平台覆盖或“大连接”。
聚焦核心社群,深耕“小连接”: 放弃在所有社交平台都建立“连接”的念头,转而聚焦于目标用户最活跃的1-2个平台,深耕细作。通过建立私域社群(如微信群、QQ群),与核心用户进行深度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拥护者群体。
将“连接”转化为内容资产: 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这些用户分享的使用体验、创意视频或产品改造,本身就是最真实、最有效的营销内容。你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和传播,既节省了内容制作成本,又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社会认同”。
通过以上策略,即使在有限的预算下,你也能有效地将品牌定位植入用户心智,并借助社群的力量,实现影响力的滚雪球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