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读书打卡|《薛兆丰经济学讲义》|Day 34-35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在第一章第三讲中阐述了“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一理念。书中引用巴斯夏的观点,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分野在于前者不仅关注眼前、显而易见的结果,还能敏锐地推测并权衡那些隐蔽、延迟出现、甚至不易量化的后果。这种能力,既是经济学思维训练的成果,也是战略格局的体现。
现实中,很多人沉浸在“看得见”的收益里,比如短期的利润、眼前的增长、政策刺激带来的繁荣,却忽视了背后可能积累的风险与结构性问题。而少数具备远见的人,却能透过表象,捕捉到趋势背后的力量与拐点。李嘉诚在中国地产最繁荣的时期及时退出,正是因为他洞察到了经济周期的反转风险和政策环境的潜在变化,从而规避了未来可能的巨大损失。(暂且不表他在资本逐利与国家大义之间的选择及其正确性)
真正的洞察力并不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而是能从同样的现实出发,推演出别人想不到的结局。训练自己去发现那些“看不见”的因素,不仅是经济学的方法论,更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提升决策质量的核心能力。看得见的是常识,看不见的是智慧,而能否看见“看不见的”,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立于周期之上、洞察未来的方向。